1. 首页 » 农资

农药污染的控制途径

近年来,尽管农药的使用给环境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但从农业需要出发,农药还将在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下去。

为此,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农药,趋利避害,使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

一、控制农药的污染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

控制农药的污染

首先是从生产源头控制,取缔非法或者条件不具备的生产企业,严格限制直至禁止高残留、高污染的农药品种生产,规范农药生产销售市场。

其次是控制农药使用量,开展病虫害综合治理,农业生产中尽量少施或不施用化学农药。

再次是科学用药,通过各种宣传、培训等途径,提高农户的生产管理水平,病虫害防治中要对症施药,正确选择农药,适时、适量使用农药。

二、控制农药具体控制途径有如下几点:

控制农药具体控制途径

1、不发展生产新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对现有的、对环境危害程度高的农药品种限制生产,并逐渐取缔。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农药品种和剂型进行安全评价,并从原药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畸性及农药代谢产物的毒性、农药的残留、对水生动物和益虫的毒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全面比较。然后制定允许残留标准和安全间隔期,使农药的使用有科学的依据。

2、研究新的病虫草害防治方法、途径交替使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克服单一依赖化学农药的做法。如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使用微生物农药,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及推广冬季灭虫、诱杀、辐射处理等办法,最终目的是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3、科学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农药,搞好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做好风险性判断分析,正确选用农药,适时、适量地使用农药。

测报工作是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但防治的风险性判断分析技术相对滞后,很多农户还是凭感觉施药、从众施药,施药过程中的盲目性很大,很多用药是无效益的,增加了环境的负荷。

只有增强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其科学用药水平,加以及时正确的技术指导,才能使农药使用及时、适量,保证药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发挥农药应有的积极作用。

4、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来代替剧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高效农药用量少,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农药的分子结构,大力发展低毒性、易分解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及不育剂、引诱剂、昆虫激素等第三代农药,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时间,对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有重要意义,这已是当今农药研究和发展趋势。

5、加强生物防治力度,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使用利用天敌以虫治虫,是经典的生物防治方法。这种方法经济简便,没有化学农药污染环境和产生抗药的缺点,应该大力发展。微生物农药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产物制成的农药。

由害虫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农药制剂为微生物杀虫剂,如白僵菌,由植物病害病原菌的抗体或微生物代谢产物抗菌素制成的农药制剂称为农用抗菌素。

微生物农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药,在国外发展很快,具有许多优点,如:杀虫效率高,可达80%以上,不产生公害,对人、畜无毒,能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并刺激植物生长,生产简便、成本低,可利用农副产品甚至工业废水做原料,也可以土法生产。

许多农用杭菌素有内吸性、药效长,能充分发挥作用,与化学农药相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此外,生物防治还包括植物源农药。如:除虫菊、烟碱、鱼藤等,均能用于杀虫,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我国目前生物防治病虫害面积已达到2130万公顷。总之、生物防治前途远大,是今后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声明:本文由"麦兜兜"发布,不代表"LECMS"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nongye.yxiso.com/nongzi/261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