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怎样进行小拱棚育苗
我国北方地区在早春和晚秋普遍采用塑料小拱棚育苗,它具有增温保温性能好、建造容易、造价低等优点,比露地育苗可提早30多天成苗,产量明显增加,能够为芦笋早期丰产奠定良好基础。
无论何时育苗,都要尽量采用营养钵育苗,这样做移栽时不伤根、不缓苗,栽后能迅速生长,对于第2年产量的提高作用极大。
(1)育苗地的选择
育苗地要选择土质疏松、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的壤土或沙质壤土。为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前茬是果园、林地或葱、蒜等与芦笋同科作物的地块因其易携带立枯病及紫纹羽病菌,不宜作育苗地和栽培地。
同时,育苗地还要具备水浇条件和便于排水,无季风危害,环境空旷通风。前茬喷施除草剂或剧毒农药的地块不适宜育苗。
(2)育苗时间
为延长芦笋的年生长期,山东、河北等地一般在3月上中旬,山西、陕西、河南、江苏一般在2月中下旬,用小拱棚育苗较为适宜,辽宁以北可适当延后。
如果采用玻璃温室或高温大棚育苗,一般可在1月上中旬进行,苗龄达到60~80天即可在4月下旬以后定植于大田中。
(3)育苗方法
将地深翻25厘米左右,每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千克,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50千克,与土壤充分拌匀,拌成营养丰富的培养土,然后整成1.2米或1.5米宽的畦,要求畦面平整,土壤细碎,应留好排水沟,以便排灌。
种植白芦笋亩用种量为50~60克,育苗地面积20~30平方米;绿芦笋亩用种量为70~80克,育苗地面积为30~40平方米。采用营养钵育苗效果更好,移栽时便于起苗,不伤根,移栽成活率高。因为用工量大、太费时,大面积育苗困难较大。
营养钵的培养土是培育芦笋壮苗的基础。培养土不仅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理化性状,要保温、保肥、保水,通透性好。培养土主要由肥沃的土壤、充分腐熟的优质圈肥或堆肥以及大粪干、草木灰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比例一般是:过筛后的肥沃土壤8份,腐熟的圈肥、堆肥2份,混合均匀。然后每立方米再加入捣细的大粪干或干鸡粪15~25千克,过磷酸钙0.5~1千克,草木灰5~10千克(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1.5千克),充分拌匀后填铺于育苗畦内,厚度14厘米,将畦面整平,以备播种。
(4)浸种催芽
芦笋种子皮厚坚硬、外被蜡质,直接播种往往不易吸水发芽,因此,播前必须先催芽。催芽的方法是:将种子先用清水漂洗,漂洗去秕种和虫蛀种(3年以上的陈种子浸种前应曝晒两天,可提高一定的发芽率),再用50%的多菌灵300倍液浸泡12小时,消毒后将种子用30~35℃的温水浸泡48小时,浸泡期间每天换水1~2次。
待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后,将种子滤出,放入盆中,上盖湿布,置于25~28℃的环境中进行催芽,并每天用清水淘洗2次。当种子有10%左右的胚根露白时,即可进行播种。播种不宜太迟,否则易将胚根弄断。
(5)播种方法
播种前先将畦面灌足底水,按株行距各10厘米划线,将催芽的种子单粒点播在方格的中央,然后每亩撒施辛硫磷或呋喃丹2~3千克,再用细筛将土均匀地筛在畦面上,覆土厚2厘米即可。
(6)造棚盖膜
早春和晚秋育苗为了提高地温,播种后要立即造棚盖膜,棚架可用毛竹片和较粗的棉槐条为支撑架,透明农用薄膜作覆盖物。在播种后的畦埂上,顺畦埂1米左右插入架杆,深插0.2米左右,弯成拱形支架,高0.5~0.8米。然后用绳将支架连接绑牢,在支架上覆盖薄膜,周边用土压好。
拱棚内控制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15~18℃。待苗出齐后,要经常观察棚内温度变化,当棚内温度超过30℃时,要揭开拱棚两头进行通风炼苗。春季育苗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去掉薄膜,但要防止去膜过急造成闪苗而遭受损失。
无论何时造棚盖膜育苗,育苗畦的长度都不能超过30米,最适宜长度为20米。否则通风难度增加,一旦通风效果差,棚内温度高、湿度大,易导致灼烧及发生病害。
无论何时育苗,都应在计划播种前4~5天浸种,种子浸泡2~3天,催芽2~3天。如果达到10%~20%发芽率需要播种,但出现连续降雨、大风等特殊情况无法播种时,可将催好芽的种子用湿布包好,放在5~10℃的环境下,如冰箱、恒温库等。但也要每天进行淘洗,让种子生长缓慢,以免发芽太长,影响种子成活率。
声明:本文由"麦兜兜"发布,不代表"LECMS"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nongye.yxiso.com/shucai/27210.html